绿色和平组织以及欧洲运输与环境部最近的一份报告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该报告认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是“披着羊皮的狼”,声称PHEV在现实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验室中的2.5倍。尽管该报告的结论影响深远,实际上只有真正用纯电行驶才能通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现最大的环保价值,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如何衡量汽车的总体污染,如果换成是你,你会认为电动汽车真的想象的那样环保吗?
实际上,PHEV除了由电池驱动的电动机外,还以汽油或柴油驱动的内燃发动机提供动力。沃尔沃首席执行官哈坎·萨缪尔森(Hå kan Samuelsson)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定义为“过渡性技术”,而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Mike Hawes)认为,在汽车制造商完全转向纯电动汽车之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敲门砖”。为什么不像特斯拉那样简单地采用纯电动?对于不愿放弃内燃机的汽车制造商而言,PHEV可能只是一种延迟策略。
绿色和平组织以及欧洲运输与环境部的报告研究表明,虽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引用的官方测试结果显示,平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4克,但在实际使用中每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117克,几乎接近汽油车和柴油车每公里164.7克的水平。换算成全寿命周期,新型PHEV排放约28吨二氧化碳,而汽油车为39吨,柴油车为41吨。PHEV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官方测试水平高出两倍半以上。换句话说,PHEV的真实排放取决于驾驶方式,如果不用纯电模式,除了车内的电池多出了200多公斤,还不得不拉着到处走之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的燃油车没什么区别。另一方面,如果用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开快车,无论如何燃油发动机都会点火工作,从而抵消了电池动力的排放优势。
通过这些发现,绿色和平组织认为,汽车制造商只是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借口,而不是马上停止生产污染严重的内燃发动机。因此,PHEV应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后与纯汽油车和纯柴油车一起被禁售(英国预计2035年禁售燃油车)。上述结论并非完全没有价值。由于官方二氧化碳排放量低,很多人会购买PHEV获得减税,一旦购买了汽车,就不再关心如何驾驶才能实现环保。汽车制造商和车主都被认为是采用了环保方式驾驶,但实际上并非这样。
这确实是一个经典的两难选择,需要做出根本的改变。更先进的创新技术只有人们按照预期使用时才能发挥效果。PHEV可以说是纯电动汽车(BEV)的“诱导性毒品”。使用PHEV,可以练就电动车的使用习惯,在家中定期充电,而不必担心长途旅行焦虑,按预期使用,基本上就是短途的BEV,只有跑长途时才会回归燃油车。如果长途旅行遇到交通阻塞,PHEV也会比传统汽车好得多,因为大多数堵车时走走停停时都会使用电力,起速后才会启用燃油发动机。如果说买了PHEV并按照设计的方式驾驶,PHEV的确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经济和环保的汽车。可惜的是,绿色和平组织以及欧洲运输与环境部研究表明,许多PHEV车主都没有这样做。
那么,绿色和平组织为何指责制造商明明知道这种情况会发生?原因很简单,有太多不实的汽车环保推广营销了,柴油门丑闻无疑最劲爆的。2020年初,丰田的一项广告因不实宣传在挪威被禁播,这则“自充式混合动力”广告暗示丰田豪华品牌雷克萨斯汽车无需插入充电即可“无限续航”,而不断加汽油的事实却被一笔带过,听起来像是雷克萨斯发明了某种形式的永动机,无疑是对推广BEV的打击。尽管现在的所有混合动力汽车都以同样的方式工作,但雷克萨斯混合动力汽车却被宣传成像是一种新技术的“自充式”。雷克萨斯很快就推出一款UX 300e的BEV,现在这种说法已经日渐声息。
然而,讨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时候,环保远不只是从排气尾管排出来的二氧化碳。随着PHEV争论的日益激烈,纯电动汽车品牌极星也发布了相当及时的声明,认为制造商还应该更透明地公布生产过程碳足迹。这与网上常见的论点相吻合,那些不喜欢电动汽车的人们声称,电动汽车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要比内燃机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因此并不是真正的环保。这样的说法完全正确,极星已经承认极星2在出厂前会产生26吨的碳足迹,这比其兄弟公司沃尔沃生产的汽油动力XC40 SUV还要多。但是,由于极星2纯电动车是由无碳足迹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因此同样行驶5万公里之后,XC40的污染会更严重。
这是我们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但是又提出了新的更大的问题。由于汽车零件众多,许多都来自于世界各地,要想真正搞清楚一台汽车在生产供应链中的真实碳足迹绝非易事。虽然极星已经发布了碳足迹透明报告,但由于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像柴油门之于大众,其他制造商效仿的可能性不大。绿色和平组织的PHEV研究表明,就像是猫鼠环保大战,政府设定了环保目标,而制造商是在尽可能不破坏其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实现这些目标。不幸的是,在这场猫鼠战下,当我们把交通工具转为对全球变暖和城市空气污染影响更小的汽车时,将会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更多消息,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