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5.35万辆和102.98万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63%和68%。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车市亮点频现,为多方看好。
主机厂、动力电池、锂电材料、智能系统、充电设施……从前端到末端,都吸引着资本加速布局其中,因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条未来以万亿元级别计量的产业链分工明确、价值链清晰可见。
在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的董事长于德翔看来,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预计未来相关市场能达到5万亿元甚至更高。而谁将成为这条“项链”上最璀璨的明珠,悬念尚待解开。
风口:从造车到电池 谁是下个“明星”?
“在一百个有买车意向的消费者中,现在或许十个人会考虑新能源车,最终购买的只有两三个人。”于德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技术更趋成熟、电池等成本持续降低,两三年后就会有五十个消费者考虑,并最终有二三十人转化为最终购买。当成本优势进一步显现,新能源车将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
在新能源汽车前景可期的影响下,其产业链分工带动生产制造、服务应用各环节加速拓展,分行业市场大幅扩容。
各大汽车整车厂商纷纷加码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蔚来、威马等资本加持的新品牌迅速切入,成为车市新星;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市值超1500亿,创业板第一市值的地位稳固。
相比于它们,并未处在镁光灯中央的还有一个领域——充电行业,正蓄势涌动,厚积待发。
充电商,形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三桶油”,不生产能源,却能在能源的供给、销售中持续获益。只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充电运营商就能享受到市场红利。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今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负增长几成定局,但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明后年都会成为中国汽车增长的动力,到2020年可完成2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
照此增速推算,新能源总保有量达到千万辆的规模并不需多久。据2017年工信部等三部委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202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3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量的20%以上。
对于充电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未来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个充电桩的建设,市场规模可观。
按《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定下的总目标,到2020年我国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部署六项重点任务,要求力争用3年时间大幅提升充电技术水平,全面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显著增强充电网络互联互通能力。
有了车,充电就是刚性需求,充电运营行业的增量空间将由此不断扩容。业内人士普遍估计,电费和服务费的未来市场将达上千亿级别。
不少企业看中这片蓝海,投身市场角逐。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28.5万台。运营商排名前三位的是特来电、国网公司和星星充电,特来电运营11.8万台,占比超过41%。
据特锐德公告显示,其全资子公司特来电已初步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充电生态网,累计充电量超过15亿度,是国内首家充电量突破10亿度的充电运营商。目前每月累计充电量均能达到1亿度。
在充电运营这个先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中,技术研发及快速布局很容易带来较大亏损,并导致企业退出。而随着市场扩大,部分企业的亏损不断收窄,并进入良性循环。
以特来电为例,其亏损从2016年的3亿元,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000万元,亏损额急速收窄。
对此,于德翔称,特来电开展“共建共享”运营模式,是通过联合政府、车企、分时租赁运营商等社会资源,快速在全国各地铺设充电桩网络。
储能:能源削峰填谷 用户卖电赚钱?
汽车进化百余年来,尚未真正改变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质,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其功能或将发生质变。
这是一个普通的上午,在青岛特锐德公司停车场,不少新能源车插着充电枪,走近观察发现,车是在向外输电。“上午是用电高峰期,电力紧张,电价较高,员工将车内的电输入公司用电网络,等到下午用电较低时再反向充电。”该公司人员介绍。
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网之间的双向流动,改变传统的电力单向流动模式,为能源利用方式开启了新的可能。
“智能化充电技术能够大规模运用,将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于德翔说,这将是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新能源,能大大减少传统石化能源产生的雾霾和环境污染。
我国用电量峰谷差距较大,电力储存成本高,在用电低谷时,弃水、弃风、弃光现象难以杜绝。如果新能源车达到一定的保有量,就能变成无数个能随时保存多余电量的电量储存池,在电价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向充电站输出,进而保证电网效率和稳定。这套体系,可构成新能源的微循环系统。
“未来1亿辆电动汽车成为一个巨大的储能网,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于德翔说,“光电、水电等能被充分利用,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就会提升。如果以后哪里都能借助新能源汽车存储电,就哪里都可以设光伏电板,新能源电力占比就可以大幅提升。而退役的电池,可以二次利用,在蓄能电站上使用,作为城市的备用应急能源。”
对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来说,亦能得益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电价差异,若选择低谷充电高峰卖电,给车充电或许不仅少花钱,甚至能在“一买一卖”中抹平自己出行的能源成本。
智能:当汽车是电子品 如何影响生活?
传统燃油车时代,跨国汽车厂商在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拥有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国内厂商短时间内难以逾越。而在产业风向转变时,自主品牌绕过了以往的技术限制,技术壁垒不断突破,“换道超车”前景可期。
换的“道”就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明确要求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
汽车变得“聪明”,充电设施也需要跟着变“聪明”。多家企业将电网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今年9月,我国超过25万个充电桩均接入“一张网”,能够统一接入和统一支付,成为全球最广的充电网络。
各项新技术频频出现在充电领域,我国部分技术开始引领世界充电网的发展。
特来电在世界范围内首创了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并搭建国内最大的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大数据云平台,将造车、开车、用车、充电融合在一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在于德翔眼中,这是在打造中国最大的汽车充电生态网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多能管理生态网。
由此累积的“工业大数据”将得以应用。比如特来电通过主动防护和大数据监控来保护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业内人士将这项技术比喻成新能源汽车的“警察”与“医生”,“警察”是抓出有事故隐患、有问题的汽车,“医生”是通过大数据的异常检测提供维修建议。
特来电4年多来累计投入50亿元布局充电网,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十个研发中心遍布各地。其中充电弓大功率充电等被鉴定为“产品世界首创”。
“奉浦快线”是上海首条BRT线路,该线路的无人充电和快速充电技术很有“未来感”。当公交车借助缓冲带准确停在充电位置,类似路灯的充电弓自动识别、自动下压并启动充电,无需司机下车操作。目前仅充电40秒,公交车可行驶10公里。
精准定位、自动充电,充电弓技术瞄准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时代。在很多企业的远景中,未来的车将会变成一个智能电子产品,实现数据化、智能化,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
于德翔说,汽车将和手机类似,集成为生活、娱乐和工作的工具。车主只需要上车、下车,其他的都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到那时,续航里程不再是问题,充电网到处都是,随时可充。你不会因为智能手机需要一天一充电而嫌弃它。”
投资技术,就是投资未来。市场和技术的良性循环,意味着充电运营行业也将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新能源这个未来多年的产业风口,必将推动各类创新企业更好发展,更好塑造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电话:010-62899890 邮箱:119@battery100.org